从古代经典文化的角度,谈中央八项规定的礼法合治

时间:2018-10-14      来源:顾天铎   阅读:1991


   ---八项规定改变党风政风,改变中国,改变你我的生活。


2017121日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了一段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的视频,以“你不必,你可以”为主线,用重章迭句的手法,从八个角度,讲述了“六个不必”、“两个可以”,号召全党同志“简单生活,做回自己”。这段一分多钟的暖心视频,提醒我们,2017124日,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五周年纪念日;这段暖心视频让我们深切感到,五年来,八项规定改变党风政风,改变中国,改变你我的生活。

六年前的1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对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导、文稿发表、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六年来,八项规定重拳出击,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3168起,处理262594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45059人(截至20171031日统计)。

六年来,违纪行为逐年大幅减少,中央本级 “三公”经费2016年比2012年累计降幅达35.0%,实现“四连降”,基本刹住了面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党风政风为之大变,社风民风为之一振,作风建设成效卓著。

八项规定何以实现党风政风的激浊扬清深刻之变?原因很多,究其根源,得先从八项规定的起草主持者王岐山同志曾向下属推荐过《大清相国》一书说起。书中主人公陈廷敬,面对国家逐渐富裕、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的情形,向康熙皇帝提出了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

现实是历史的影子,“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为和陈廷敬同是山西老乡的王岐山同志,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一书,想必是他像陈廷敬一样,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严重问题,从书中受到启发,以陈廷敬的条陈作为今天的镜鉴,向党中央提出了八项规定的建议,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可知,八项规定直接源于陈廷敬对礼仪整顿的主张。

从深处分析,八项规定源于我国历史文化中礼法合治的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国礼法合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实践、创新性发展。 “礼治”源于周公,“法治” 源于申不害,礼法合治理论成于孔子。《论语.为政》高度概括了孔子礼法合治理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把德治、礼治、“政”治(用政令、法令治理)、刑治有机融合,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提供了方针遵循。孟子提出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主张 “隆礼重法”,把孔子理论进一步深化。

礼法合治的实践始于汉武帝,武帝时,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开始使礼、法走向“合治”境界,走向具体的治理实践。之后历代王朝不断沿用、实践,比如,唐太宗主张“礼法合一,依礼制法”,唐律“一准乎礼”,以礼为主,以法为辅。比如,明代朱元璋提出:“礼之为用,表也;法之为用,里也。”以法为本,以礼为用。

我党继承发展了这个治理传统,在20141013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八项规定,就是对我国自古以来的宝贵治理经验的探索、总结、转化、运用、实践。

什么是礼法合治呢?礼,礼节、道理、规矩、躬行也,礼治,就是制定出礼仪制度、礼节规范,让民众明晓道理、明辨是非、知道礼节、懂得规矩、严格执行;礼治的规矩含有法治思想,不遵守礼仪制度,就要受到惩处。

法治,是根据法律、政令、制度治理国家。从汉代礼法合治思想形成并付诸实施以来,除了明代朱元璋把法作为根本,历代都把礼作为治之端、治之本,实行先教再诛,既反对“不教而诛”,也反对“教而不诛”。

礼法合治沿用到当代中国,我党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以法的强制力量来推行礼的道德规范,以礼的道德精神力量来引领法治的价值取向,创造性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

而八项规定,是礼法合治我党在全面治党方面的创造性运用,汲取伦理道德进行由内而外的教化引导以实现人心治理,运用制度规范进行由外而内的强制约束以实现行为治理,是以规治党的重大创新。

八项规定和礼治都是治理的切入点。礼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人们身边的看得见的需要规范的礼节、礼仪、礼貌、礼法。自古至今,教育人、管理人,都是从礼的教育、礼的规范要求开始的,礼是教育人、管理人的切入点,教化、治理,始于礼治。对人们进行的每一次行为养成教育,首先是礼的规范教育,这是我国的传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做法。 

八项规定是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借鉴我国古代礼治这个治理切入点、找准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八项规定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干部作风问题入手,聚焦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狠抓最具体的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大办婚丧喜庆、滥发钱物、出入私人会所等等,快刀切入、猛药下入,从点滴抓起,点滴不漏,一个“标”一个“标”地治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和礼治的路径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八项规定和礼治实施的前提都是以上率下。礼治治理方略是治自上始,从上而治,由上而下,以上率下,层层传导。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给自己立规矩即是治自上始。党的领导人带头为全党树典范、作表率,“治人者必先治己,责人者必先自责”,要求别人做到的政治局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不做的政治局先不做。曾国藩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有习近平总书记以党风带政风民风的顽强意志质量的“心之所向”, 有如中央政治局同志标杆下的出自《论语·颜渊》的一句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八项规定和礼治的原则都是简单易行。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意思是礼仪与其铺张浪费,还不如朴素俭约。孔子指出了礼的原则是“俭”,俭是俭朴,礼的场面上不讲究排场奢侈;俭是简单,礼的内容上不繁缛琐碎;俭是实用,礼的程序上不搞形式主义。

八项规定反对形式主义,要求调查研究不走形式,会议活动、文件简报要精简简化,八项规定反对官僚主义,要求出访活动、警卫工作不摆场面,要求新闻报导、文稿发表要简单明了,八项规定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干部待遇要勤俭节约,体现了“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治原则。

八项规定和礼治要实现的常态都是礼化养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礼的引导、规范,“礼”顺应文明交往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仪表、出行、坐卧、宴饮、婚丧、寿诞、交往等等,无不体现着文明礼仪,常礼在人的言行中。八项规定突出“常”“长”二字,长抓抓常,经常抓,长期抓,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永远没有休止符,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使党员干部逐渐习惯在八项规定的规范要求下工作生活,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志趣爱好,这与礼治的礼化养成、化行成礼是一致的。

八项规定和礼治的落脚点都是身体力行。礼者,力行也,守礼力行是礼治的最终目的。古人学礼,从洒扫应对开始,是力行到生活的生动反映。20121217日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调研,轻车简行,不封路、不清场、不隔离民众、没横幅,没彩旗,没鲜花,没红毯、不住总统套房、不安排宴请、吃自助餐,总书记徙木立信,带领政治局同志乃至全党严格执行,身体力行,真正落到了实处,合拍到了礼治的落脚点。

八项规定和礼治的底线都是刑法惩戒。孔孟礼治虽然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但对违礼的行为并非听之任之,他们的礼治思想本身含有刑罚、威狱等惩罚手段。荀子和汉儒在孔孟礼治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礼、法并用互补, 让礼治得到了刑法保障,形成礼法合治的思想。八项规定发挥礼治道德教育功能,引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修身律己,八项规定也突出礼治的惩罚功能、突出礼法合治的法治功能,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毫不留情,铁拳重击,严肃查处,大力曝光,把法治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八项规定和礼法合治的保障都是法治制度。法治化是礼法合治鲜明特点,礼法合治的根本保障是法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汲取礼法合治思想里法治化这一精华,先后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等制度规定,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细化和深化,为从源头上刹住奢侈浪费之风提供了可执行、可操作的顶层规范,为从严执纪、狠抓作风建设提供了纪律依据,为作风建设长效化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重大实践不断深化。

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吸取经验、反思教训、牢记警示。人们常说的:好制度能让坏人不敢作恶,坏制度能让圣人冠冕堂皇地作恶。八项规定是我党从我国历史和文化中寻找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生动实践,需要一以贯之、抓铁有痕的狠抓下去。“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一次会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五年后的201710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又一次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手,为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新征程,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挂上了新云帆,为礼法合治的历史经验作出了新探索。时值当下,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只有全党上下勠力同心,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不断将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换来海清河晏、朗朗乾坤!(此文写于201712月,现有改动)

 ----息县职高国学讲师:顾天铎

2018.10.14、


作者简介:

  顾天铎,河南省息县人,中共党员。信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国学讲师、河南省职教师资培训专家、信阳市优秀社科专家、息县拔尖人才、信阳市作协会员、信阳市“十九大”宣讲团的30名专家之一、社会活动家、公益性国学讲师等。现任息县职教中心国学讲师。主讲《论语》《道德经》等,累计在校内、外的国学讲座达1000多场、受益的人数都在八十万左右,深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更多>>通知公告
首页 论文发表 风水用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文化网          邮箱:18339936@qq.com       豫ICP备12008538号